記者張麗
本報訊“聽說寧波大學的食堂,有個主任他姓張。他有一本厚厚的意見本,記錄著同學的念想……張主任的筆跡很平常,可是他字字有營養(yǎng)……”2月25日下午1時許,一首名為《張主任》的民謠在寧波大學第五餐廳唱響。這首歌是3位特意從外地趕來的北京音樂人聯合創(chuàng)作的。
“張主任的身上,有種溫暖而樸實的正能量。”這首歌曲的一位創(chuàng)作者劉咚咚說,只要孩子想吃,父母就會想方設法去滿足,張主任就像家長,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。
張主任大名張繼惠,今年43歲,是寧波大學飲食服務中心第五餐廳主任。因為,學生將他的意見本掛到網上,被網友贊為“大學食堂標配”,童鞋們紛紛要求食堂配備“張主任”。他的事跡引起媒體關注,并迅速在網上走紅,央視對他作了專訪。
張繼惠剛成為第五餐廳主任時,餐廳有45名員工,1000多個座位。“我的小孩也在外面住校,回到家里一直就喊‘媽媽,我要吃什么’,我夫人就會去燒。這些孩子一日三餐都在這里吃,都像我的孩子一樣。”那一年,張主任在食堂掛了意見本。
“早飯請熱一點好么!我們都想吃富貴蝦(花不來蟲),大概長這樣。”
回復:好的,我會做好早點保溫工作,還有同學這個富貴蝦我不了解,請與我聯系。
“臘肉漲價了?6元?”
回復:對不起,是5元,我已找她談話,打卡的承認了錯誤。請與我聯系,退還你10元(一賠十)。
面對學生各種要求和意見,3年多來,張繼惠每一條都回復,有時候白天來不及回,就將意見本帶回家,“人家提了意見不答復,不好。”現在這一本意見本是第3本。
落款使用的“張主任”三個字,張繼惠想了很長時間才決定的。“‘張主任’是職務稱呼,代表食堂對學生進行承諾和權威答復。”張繼惠說,光寫個名字,新學生不了解情況,不知道提問了有沒有用。
“講出的話要作數,白紙黑字寫的,要執(zhí)行好”。張繼惠的回復絕不僅僅停留在紙上,更會落實到實際中。每天,張繼惠都會在餐前例會時,和員工一起討論前一天學生們提到的問題,但在會上絕對不點名,以免員工面子上掛不住。
一位在飲食服務中心工作了10年的張阿姨說,張主任要求很嚴格,工作間要求每天晚上都清理干凈,每位工作人員都戴帽子戴口罩,發(fā)現三次沒有戴帽子,就會從工資里扣10元。
所謂眾口難調,同樣一個菜,有人說太咸,有人說太淡,但只要有人提出來,張繼惠都會盡量滿足。以前有學生說想吃油條,他專門派面點師去學了半個月,現在食堂已有油條供應了。
第一次聽學生跟他說,“張主任”在微博上很火,他的第一反應是:“嚇死了。”
張繼惠上網搜了與自己有關的內容,讓他的心里壓力驟增。盡管有很多人贊美,也有人質疑,說他是刻意炒作,想利用學生的單純出名。
張繼惠去求醫(yī),希望醫(yī)生開方緩解壓力。查來查去一切正常,醫(yī)生也愛莫能助。
“我只能做得更好,來回報這一切。”他認為是“學生娃娃抬愛了”,“學生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群體,你對他們一分好,他們回報你的有十分”。
@涓綆盇4綰:說實話,挺小的事情,但是也就是這些小事上的貼心才更感動人。
@Pretty_Women:真的好感動,出門在外就像爸爸一樣關心著學生,我想說:好人一生平安!
@獅子女的冷:友善,真誠。實實在在地考慮學生的感受,面對“挑剔”的口味,他盡量滿足大家!贊一個。
@小云小雨:食堂是最難管的,因為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口味,而且每個人的要求還不同,張主任能夠不厭其煩地回應每一個人的要求,這種辦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。
[-記者手記]
接受記者采訪時,張繼惠反復說,“其實我只是做好了該做的事”。連他自己都沒想到,他有一天會“火”,不僅上了央視,還被人寫入歌曲,在優(yōu)酷轉發(fā)近4萬次。
張繼惠的“火”,看似偶然,其實是必然。仔細回想,你去辦事時,是否經常碰到冰冷的臉;當你提出意見時,是否如石沉大海,無處回應。面對這些煩心事,起初可能是懊惱,再是無奈,最后的結局似乎也只能忍耐或麻木。
現代社會分工精細化,人與人之間合作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。但現代社會,也讓人變得越來越疏遠,懶得與人解釋溝通。張繼惠做到的,正是很多人現在做不到的——用真誠的心,與人溝通,從而改進自己。
相信,這份與他人溝通的認真和友善,會跟著孩子們一起走向社會,走向未來。
編輯: 李霞君糾錯:171964650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