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堵這個事,首堵北京一向是沖在最前面的,每每“冒天下之大不韙”,開中國城市的先河,獲得的認同不少,當然每回挨的罵也最多。說要限行,大家罵;說要限牌,大家又罵;昨天說要收擁堵費,罵得更兇了。有專家甚至直指,這是一種“懶政行為”,不思如何搞好城市交通,只會收費加劇群眾負擔。
罵人者固然各有各的道理,但若讓大家提一個解決方案,又沒幾個說得清楚的。比如,這個公共交通問題,就是個標準的屎盆子,任何擁堵問題都能扣到它的頭上,公共交通多了還能再多,只要擁堵一天沒解決,你就一天可以責怪公共交通不發(fā)達。可是,再發(fā)達的公共交通也有個限度,總不能地底下全是地鐵,路上跑的全是公交車吧。而北京這樣的城市一旦堵起來,就如汪洋大海一樣壯觀,光靠加班加點已經(jīng)不解決問題。
要說擁堵費不該收,恐怕不能這么絕對,占用了更多的城市資源,那么多繳一點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還有限牌、限行、給外地車輛發(fā)進京證,作用有限但也算是在關源節(jié)流上小有建樹吧。這也是世界各地城市治堵的通行做法,沒什么可意外的。
那為什么倫敦能收,新加坡能收的擁堵費,北京不能收?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遠非看上去那么簡單。倫敦、新加坡有幾輛公車,北京有幾輛公車?倫敦的擁堵費收的是富人的錢,北京的擁堵費一大筆收的是國家的錢、納稅人的錢,開車的人不心痛,我們看著都很心痛。很多城市路很堵,人心更堵。眼看著公車滿大街跑,自由自在地撒野,不用擔心油費太高,也不用擔心停車費太貴,怎么老百姓想開個車,一會是限牌,一會又是限行,還要時刻留意別闖進擁堵費的收費區(qū),到處是地雷,動一動是麻煩。為什么那么多治堵政策不被大家接受,就是因為人心很堵。公車很多、特權(quán)車不少,城市布局不合理、功能單一集中,一兩平方公里的地方擠上七八家大醫(yī)院,修再多的馬路地鐵,一樣堵。照理說,城市有這樣那樣的問題,那么就應該由這樣那樣的部門來擔責,可是每一次要付出代價的卻是普通老百姓,怎么能順心,怎么可能放手支持?
其實大家都明白,堵成這樣,總得想辦法解決,不管是限行限牌還是收費,政策都有合理的成分,也都是治堵的良方,一個理性的城市,應該執(zhí)開放的態(tài)度。為了城市的長遠發(fā)展,大家也不是不能作出一點犧牲,之所以摒著口風不接受,無非是想聽一句中肯的話,先把那些問題解決了吧。
罵治堵,首先是社會情緒的一種宣泄,其次才是現(xiàn)實利益的考量。不把人心的堵治了,任何治堵方案動起來,都會異常艱難,除非你動用行政權(quán)力強推。(評論員高路)
|